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苑文化 > 随笔
远去的乡情
分享到:
作者:周阳平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09 10:16:26 打印 字号: | |

我们这一代人与久居都市的人大多都羡慕乡村那浓浓的乡情,那种炊烟绕屋和睦相处的纯扑民风总有说不尽的话题。

    最近,我到故乡转了一圈,感慨良多,我要告诉你那种开门相见,笑脸相迎的浓浓乡情,已如消逝的炊烟渐渐远离……

    是什么改变了这传统的农村特有的乡情呢?你只要到乡村转上一两圈往上一,二天你就会明白哟。

    过去,有着天井正厅的青砖瓦屋还存在吗?你看一栋栋独门单户的楼房别墅很自然地隔离了家家户户的距离,从前好几户甚至几十户人房同住一处的大屋不见了,消失了。以前共一个大门进出,一个屋分几个”堂屋”,眼睛鼻子挤一撮的居住形式不见了。过去共在一个屋檐下,谁家炒了一碟黄豆子,谁家煎了一碗”嘴确子”(小鱼)散发出来的香气充满一屋。清早起来,住东边的大嫂去西边老婶家点个火种,居上屋的细叔和居下屋的满哥同出门去挑水,哪家扯了几尺”龙头细布”哪家的外公来看外孙,都去一个”屁久”的时间里满屋皆知。如今呢?一道卷闸门隔离的门户,两圈不锈钢围住的地坪,就自然地改变了以前朝夕相处的关系。

    是的,居住条件的改变了家户的亲密度,那么与生活状况又是否有关系呢?物质贫乏,生活困难的岁月里,不是东家到西家借盐,就是西家借米。某家的舅爷来了就到隔壁借块腊肉或是鸡蛋”荡面子”,东借西扯的事是经常发生的,同时也亲密了邻里的关系。如今还有谁端着撮箕去借米,提着盐罐去借盐哟?来了客,就到乡村土菜馆喊一桌,吃完了,手机一扫微信支付就ok了。

    物质生活的提高也淡化了乡情、亲情,记得七八十年代,谁家买了辆”永久”单车,整个村组就沸腾了,打鞭庆贺的洛泽不绝,主家要备上好酒好肉招待”作贺”的乡亲,如今就是买台”路虎”,也不见得有人羡慕了,汽车家家有,不是新鲜事。

    生产劳作关系的变化,也是乡亲,亲情远去的一个原因。如今,青壮劳力普遍外出打工,双季变成了单季,至于栽茴种弯豆收麦子割油菜等杂活退出了生产舞台,都是机子犁田机子割,都不像以前一样请邻里帮忙,或者是换工抓背式的互助互帮,请人做事,全靠一张红票票,人与人之间的生产互助关系变成了雇主与雇员的关系。红票票的多少,成了衡量亲疏远近的唯一标准。

   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,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。以前,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往往是”助人为乐,舍己为人,大公无私,尊教老人”等等。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呢,长辈们利用闲着的时间坐在火炉边训戎自家的小孩不要”指名道姓”不要”糊屎盼筋”,教细的公喊年长为叔公伯娭,年少一点的叫姑姑婶的,要讲礼性,不做”野娃子”,还要求在帮助人家时,莫省气力,气力用了还会来,莫等气力化了屎。要记得人家的好处,要报恩等等,这些善良的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。如今的青少年呢?是网络时代的受益者,有几个受过父母的礼仪传统教育,又有几个出门认的左邻右舍的哟。

    综上,我心中泛起了一种莫名的悲哀,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,环境改善了,生产力提高了这些是社会发展的大好事,但是金钱变成了万能,利益替代了亲情,邻里和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也不知不觉的要用人民币的多少衡量了,于是,我不禁要告诉你,浓浓的乡情,己经远逝……


 
责任编辑:院办